都市快報 | 從年產叉車34000輛到近250000輛 這個“家”,讓杭叉集團躋身“全球叉車企業前八強”
發布日期:2024年02月05日 08:59
王阜西是杭叉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也是一名在杭叉奮斗了40年,把青春和熱血全部奉獻給這家全國叉車行業領軍企業的“老杭叉人”。
經歷了杭叉歷史上兩次重大躍遷的他,也見證了集團是如何在青山湖科技城“萬丈高樓平地起”。
“這里提供了一流的營商環境、‘言必信,行必果’的政策。”王阜西感慨。
從“體育場路時代” 到“青山湖科技城時代”
1984年,王阜西剛入職杭州叉車廠,當時的工廠,還在杭州市區體育場路上。
“體育場路時代”的杭叉,規模只有60多畝,最高年產叉車2000余輛。
第一次躍遷是20世紀90年代,杭叉搬到了城北石橋路一帶,連建帶租,廠房面積擴展到150余畝,最高年產叉車34000余輛。
第二次躍遷是2009年,杭叉整體搬遷至臨安經濟開發區,也就是今天的青山湖科技城。
入駐之初,青山湖科技城提供了517畝地。2011年,杭叉擴建,新增了123畝地。2018年,杭叉吸收了邊上的重機廠,再增160畝廠區。到今天,加上橫畈科技園的700畝,杭叉總面積達到了1600畝,叉車年產量近250000輛。
不過,在2005年,當企業中層們第一次坐大客車到青山湖街道考察時,王阜西和同事還是被眼前的荒涼給驚到了。“當時車開到相府路,我們透過車窗看到‘一半水塘一半山’,幾乎不見人煙。”
“我們考察過許多地方,海寧、蕭山……最后還是選定臨安。”王阜西說,臨安的發展遠景和區位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對當時的杭叉來說,是一筆對未來的投資,意義重大。
“2007年,我們在這里租了一幢3層的農居樓,當作建廠的臨時指揮部,房租真的便宜,每月只要850元,但周邊什么配套都沒有。想下館子、想買點東西,要開車到臨安市區或者老余杭。”王阜西說。
2009年,杭叉新廠房落成,石橋的3000余名員工全部搬遷至臨安新廠區。也就是在那段時間,不少員工選擇在青山湖科技城買房定居。
王阜西也在青山湖科技城的核心板塊越秀星匯城購置了房產,安了家,這樣一來,開車上班只要十來分鐘。
“不僅我方便了,連家里的老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氣,讓他們住得十分舒心,夏季也比市區涼爽。”王阜西說。
扎根青山湖科技城15年 杭叉完成了“世界級的大跨越”
開門見山、低頭見水,抬頭還見白鷺飛,青山湖一年四季美不勝收。
目前,杭叉有2000多名員工住在青山湖科技城,成為“新臨安人”。
80后的王偉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他就購置了越秀星匯城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連戶口都遷過來了。
“那時候周邊都是農居房和窄街道,就我們4棟高樓,配套也只有最基礎的菜場和小店。我在了解青山湖科技城的未來發展,以及地鐵、配套商業體、學校等規劃后,果斷入手了。”王偉說。
王偉很慶幸當時的決定,青山湖科技城所規劃的、承諾的,后來都一一兌現了。
今天的青山湖科技城,高新企業、科研院所鱗次櫛比;地鐵16號線穿城而過,連接杭州主城區、余杭和臨安城區;王偉所住小區,早已增建了七八十棟高樓,入住率頗高;小區1公里生活半徑內,不僅有青山湖科技城地鐵站,還有萬豪酒店、寶龍廣場、濱河綠道等,到杭十四中青山湖校區也不到5公里。
“女兒快要讀高中了,如果考分夠得上,在家門口念書也不賴。”王偉笑道。
工作之余,他還會帶家人去獅山公園散步,去青山湖綠道騎行,去臨安博物館觸摸吳越文化。
自然環境絕佳,營商環境優渥,讓“杭叉人”幸福感倍增。
扎根青山湖科技城15年,杭叉躍居全國100多家叉車企業中的“領頭羊”,且躋身“全球叉車企業前八強”。
今天的杭叉青山廠區,已成為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叉車廠區。代表著未來行業趨勢的鋰電池叉車、氫能源叉車、AGV無人駕駛叉車等16000多種高新叉車,在這里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發往美國、德國、荷蘭、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2022年杭叉集團營收達到了144.12億元,2023年在此基礎上又增加10%以上,預計實現凈利潤16億元-18億元,同比增長60%-80%。
營商環境的“綠水青山” 鑄就企業發展的“金山銀山”
去年11月,青山湖科技城的企業有了自己的另一個“家”:青山湖科技城商會,而王阜西也多了另一個身份:青山湖科技城商會首屆會長。
同步成立的還有青山湖科技城的三大產業聯盟:高端裝備聯盟、集成電路聯盟、生命健康聯盟。自此,青山湖科技城以“大商會、小聯盟”模式,一方面發揮商會橋梁紐帶作用,另一方面建立“企企合作”模式,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實現上中下游企業互相帶動。
“在青山湖科技城這個大家庭里,我們將努力‘當好一座橋、搭好一個臺、共享一個家、共擔一份責’。”王阜西向所有志存高遠的人才和優質企業發出邀請:我家住在青山湖,你愿意來做鄰居嗎?
除了成立商會,青山湖科技城還系統謀劃、精心組織了科研院所聯盟、高聯會等,創設“周三院企服務日”“九大系”服務專班、院所“一對一”聯系人服務載體,動態化、常態化為院所企業紓困解難,全力營造“家”的溫暖。
前不久,投資10.5億元的博爾瑪(杭州)智創基地項目團隊就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種溫暖。在項目方案審批通過后,科技城管委會聯合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企業的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辦理,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三證齊發”的高效和保姆式的貼心服務,令人賓至如歸。
工作、生活在青山湖科技城,各類人才“家”的歸屬感更強。臨安推出的15條高含金量人才政策,涵蓋租房、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生活補貼等方方面面,為企業招引各類科研人才、藍領人才解決了后顧之憂。
此外,青山湖科技城還考慮到了人才的運動和健康。去年,人才之家啟用,A-D類人才可免費使用中心的乒乓球場、羽毛球場、恒溫游泳池、籃球場……E-G類人才也可享受運動類項目區級優惠基礎上6折禮遇。
從一個人的發展,到一家企業的發展,再到一座新城的發展,無不讓人感慨“營商環境”的“綠水青山”,正在鑄就企業發展的“金山銀山”。
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奠基建設鏟下第一鍬土,15年后的今天,曾經的荒地上已布滿高樓,聚集起了187家規上工業企業,239家國家高新企業和上萬家市場主體,創新指數持續位居全省第一梯隊,一座“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新區正吸引著八方人才和優質企業入駐,共同建設更具生機、更具幸福感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