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丨仇建平:巨星科技夢
發布日期:2013年09月03日 01:05
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
當個人成為企業的靈魂,那企業的夢將會無限放大。
2011年,一則并購消息將低調的巨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巨星集團)帶入公眾視線。有著幾十年創業歷史和幾十億年產值的杭叉集團被巨星集團并購。
這樣的并購其實并不突然。家底殷實且有著極佳發展前景的杭叉集團之所以要出讓控股權,是因為遇到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了。而巨星集團的領頭人仇建平也正在尋找機會且多有準備。
對這樣的決定,仇建平說,并沒有意氣用事,而是經過理智的分析才作出的。“在并購前,我對杭叉集團的經營運作現狀有了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它有一個敬業的高效運作的團隊,有一個響當當的好品牌,還有30%的市場占有份額。
事實上,實現并購后的杭叉集團,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非但沒受“被并購”的影響,反而從信任中汲取了更大能量,1-7月份,銷售和利潤都增加了30%。
這次并購讓巨星集團在一夜之間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原來的產值40億元的公司,轉而躋身于百億企業的行列。
對一直以來“多做少說”的仇建平來說,這次并購的收益還遠遠不止眼下所得到的。通過并購邁過了股權分散這道坎,且有著宏大的市場占有率和優秀業績的杭叉集團,正在向3年內上市這個目標挺進!而仇建平很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成為兩家上市公司的掌門人,屆時,巨星和杭叉在浙商星空的對接,形成“巨星系”。
擁有如此眼光的仇建平不是一蹴而就。年少時的他就已經表現出敏銳的商業嗅覺。14歲的仇建平骨子里就有著強烈的“賺大錢”欲望。某一天去山上閑逛,便發現了一個“商機”:按照當地山里人的規矩,砍了樹以后,留下的“樹蔀頭”(即大樹砍伐后留下的樹樁和樹根的那部分)是可以任人挖掘的。而他在一片剛剛砍伐過的山林中,發現了三四十個沒人挖的“樹蔀頭”。
仇建平和另一個小伙伴上山干了起來。幾個星期以后,挖起的“樹蔀頭”堆成了一座小山。這些樹樁以60元的價格出售了,每人得到30元。
一想起那樁累死人的活兒,三句不離本行的仇建平就會不無遺憾地說:“要是有人為這活兒設計幾樣專用工具,再去挖這些“樹蔀頭”,就一定會很輕松地搞定的!”
強烈“賺大錢”的欲望一直驅動著仇建平的人生軌跡。上世紀90年代初,他辭掉了“鐵飯碗”,從“一個人的公司”做起。從小到大,20年摸爬滾打,發展出了亞洲最大、世界排名第六的手工具企業——巨星科技。
以五金工具為主營的企業,都有什么樣的科技?就鉗口來說,除了鉗子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之外,既可以是鋼絲剪,又可當電線剝皮鉗;鉗柄上更是能變戲法似的變出擴孔器、小鋸子、剪刀、開瓶器……在使用鉗子轉彎的地方遇到“看不見”情況,鉗子上又會“長出”一個小手電筒。仇建平說,僅這一個產品就包含了巨星的十多項專利科技。
仇建平說,結構不算復雜的五金工具,其實是一門綜合了材料、模具、加工工藝、工業設計等多種學科的行業。
好產品背后有更多支撐。高素質研發團隊,多項激勵制度激發每個員工的產品革新和技術創新的研發熱情,公司每年自主研發并投產銷售的新產品有400多項,擁有國內外專利447項。
目前,巨星公司已擁有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一大批“科技頭銜”,并在2009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評價協會評為2008中國企業自主創新TOP100企業(第57位)。
仇建平認為,巨星集團的明天,也就是中國所有國企和民企的明天,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仇建平知道,作為一家以出口銷售為主的中國民企,要打造一個品牌,得走一段崎嶇而漫長的路。而趁機收購“品牌公司”,看中的正是它的品牌效益和它背后的銷售渠道。
自打并購杭叉集團以后,巨星集團已形成“雙子星系”的格局了。擁有44家控股子公司,年銷售額達75億元的杭叉集團,各類產品已遍布全國,并遠銷130多國家和地區。目前,杭叉集團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出口市場也占1/3。作為中國最大的叉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已獲得叉車國家專利65項,每年新產品的產值率達30%以上。不用說,一旦“三年內上市”的目標達到以后,這個已躋身世界物料搬運設備制造業前14強的明星企業,必將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